中級經濟師學習機構
發布時間:2022-03-30 12:31:21中級經濟師學習機構,環球網??梢悦赓M試聽。
經濟師考試中級農業預習農產品價格
第四節 農產品價格
一、農產品的價格構成與作用
農產品價值是農產品價格構成的基礎,農產品價值可以分為生產資料C、勞動者為自己創造的價值V,以及勞動者創造的剩余價值M三部分。
農產品價格構成是農產品價值構成各部分的貨幣形態,由生產成本、流通費用、國家稅金和農產品純收益構成。用公式表示為:
農產品價格=生產成本+流通費用+國家稅金+農產品純收益。
其中,生產成本C+V是生產領域中發生的物質消耗支出和勞動報酬支出,它是農產品價格中的最大構成部分;流通費用是指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發生的物質消耗支出和勞動報酬支出,也可以用C+V來表示;國家稅金和農產品純收益,是指農產品價值構成中勞動者為社會創造剩余價值M的貨幣形態。
農產品價格的作用:(1)農產品價格是調節農業生產的經濟杠桿,是農產品價值的貨幣表現。(2)農產品價格尤其是糧食價格,在整個價格體系中居基礎地位,對市場其他商品價格有重要影響。(3)農產品價格是進行國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的重要手段。
二、影響農產品價格水平及價格體系的主要因素
供求關系是決定市場價格與價值一致或偏離的主要因素。當農產品供不應求時,市場價格就可能高于價值;當農產品供過于求時,價格有可能低于價值。而且供不應求的程度越強烈,價格高于價值的幅度就越大,反之亦然。總之,農產品供求的變化,不僅影響著該種農產品本身的價格水平變動,而且也影響著農產品價格體系的變動。
在價值不變的情況下,幣值與價格成反比例變化。幣值越高,價格越低;相反,幣值越低,價格越高。另外,紙幣的發行量決定幣值,因而是決定價格總水平的重要因素。當紙幣發行量增加時,幣值降低,用紙幣表示的價格水平上升。反之,則價格水平降低。
商品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勞動生產率提高,單位商品的價值量減少,圍繞價值變動的價格也會相應降低,反之則價格會相應上升。農產品價格水平及價格體系運動的根源,歸根結底是農業勞動生產率的變動及各種農產品生產的不平衡性。
農業有機構成(C/V)的提高,使農產品成本上升,農產品價格水平上漲。但有機構成的提高,又會使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從而使農產品成本下降,農產品價格水平下跌。農業有機構成對農產品價格水平及價格體系影響的程度,取決于這兩方面綜合作用的結果。
此外,自然條件、國際市場商品價格的變動、政策性因素等,也是影響農產品價格水平及價格體系的重要因素。
三、農產品差價和比價分析
(一)農產品差價
農產品差價是指同一種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由于地區、季節、質量和流通環節等的不同而形成的價格的差額。根據價格差額形成的原因,可以將農產品價格差價分為地區差距、季節差價、質量差價、購銷差價、批零差價。
(1)農產品地區差價是指同一種農產品在同一時間不同地區價格之間的差額。地區價格差價包括地區收購差價和地區銷售差價。其中,地區收購差價是由于農產品各產地的條件不同,導致單位農產品生產成本不同,從而產生差價;地區銷售差價是由于農產品各產地距離銷售市場遠近不同,導致流通成本不同,從而造成地區差價。
計算公式如下:
① 已知產銷兩地收購價格和銷售價格
地區收購差價=集散地收購價格-產地收購價格
地區銷售差價=銷地批發(或零售)價格-產地批發(或零售)價格
按地區差率計算,請參見教材第160頁 公式。
(2)農產品季節差價是指同種農產品在統一市場內不同季節存在的價格差額。造成季節差價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由于同種農產品在不同季節的單位生產成本不同,造成季節差價;二是由于農產品生產的季節性和消費的常年性,從生產到消費之間需要進行農產品的儲存,儲藏過程的費用和自然損耗要通過季節差價得到補償。
季節差價的計算公式:
① 成本法。以旺季最低價格為基價,加上季節儲存費用和利潤計算季節差價。
某季節價格=(基價+儲存費用+利息)/(1-損耗率)±季節盈虧
季節差價=某季節價格-基價
以上就是關于中級經濟師學習機構的詳細介紹,更多與經濟師培訓有關的內容,請繼續關注比網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