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級經濟師工商管理考前輔導
發布時間:2022-03-30 16:18:10中級經濟師工商管理考前輔導,經濟師課程買環球普通的套餐就可以了。
中級經濟師考試農業考點農業可持續發展
農業可持續發展
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提出
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現代人的需求以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發展,但要求在保護環境、資源永續利用的前提下進行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可持續農業的發展可劃分為:
1.可持續農業觀念的提出。
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糧農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
2.可持續農業從構想到具體的實踐。
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使可持續農業從一種戰略構想逐步轉向世界各國具體的實踐。
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可持續農業是指采取某種使用和維護自然資源基礎的方式,并進行技術變革和體制性變革,以確保當代人類及其后代對農產品的需求不斷得到滿足的農業。這種可持續的農業(包括種植業、畜牧業、林業和漁業)能保護土地、水資源和動植物的遺傳資源,而且不會造成環境退化,同時技術上適當、經濟上可行,能夠被社會接受。
(1)都強調不能以犧牲子孫后代的生存發展權益作為換取當今發展的代價。
(2)均認為可持續農業要兼顧經濟的、社會的和生態的效益,不能只顧某一方面。
(3)可持續農業包含硬件和軟件兩大要素。軟件指可持續農業的外部環境,即人們的觀念、政策體制等,硬件指技術上的創新。
三、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特征
1. 生態可持續性
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以生態可持續性為基礎。
2. 社會可持續性
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以社會可持續性為根本目的。
3. 經濟可持續性
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以經濟可持續性為主導。
四、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挑戰
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
1. 農業資源銳減
2. 農業生態環境不斷惡化;
3. 農業發展后勁不足;
4. 農村勞動力素質普遍較低
五、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三個基本目標:糧食持續增產安全目標、農村綜合發展脫貧致富目標和保護自然資源環境良性循環目標。
我國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是:確保食物安全、發展農村經濟和合理利用保護資源。
六、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模式
(一)發達國家的主要模式
美國 低外部投入的可待續農業發展模式, 高效率可持續農業發展模式;德國則倡導綜合農業發展模式;日本提出 環境保全型可持續農業發展模式;法國設計和推行環境保護型可持續農業發展模式。
(二)我國的主要模式及現狀
我國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
運用生態學和經濟學原理以及系統工程的方法,把現代科學技術成就與傳統農業技術的精華有機結合,依據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要求,把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資源的培育與高效利用融為一體,實現優質、高效與持續發展,達到經濟效益、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使農業系統成為具有生態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環的新型綜合農業體系。如南方的桑基魚塘,北方多元多維的生態農業。
以上就是關于中級經濟師工商管理考前輔導的詳細介紹,更多與經濟師培訓有關的內容,請繼續關注比網校。